从绝对色度到CIE色度图:色彩标准化的历程

CIE色度图的由来

CIE色度图,全称为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度图(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’Eclairage Colorimetric Chart),是一种用于表示颜色的标准图表。它是由国际照明委员会(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,简称CIE)制定并发布的,旨在提供一个通用的方法来描述和比较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。

CIE色度图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。当时,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,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重要。然而,由于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测量工具的存在,人们很难准确地描述和比较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。因此,有必要制定一个通用的、科学的色彩表示方法。

CIE色度图的制定始于1879年,当时法国物理学家艾蒂安·朱利安(Etienne-Louis Malus)提出了“绝对色度”的概念。他认为,可以通过一种绝对的标准来描述颜色的强度和亮度,从而消除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。这个概念的提出为后来的色度图奠定了基础。

1894年,德国物理学家维克多·冯·拜耳(Victor von Baeyer)提出了“比色法”,这是一种基于光的波长和吸收特性的测量方法。比色法的出现使得颜色的定量描述成为可能,为CIE色度图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。

1913年,CIE成立,开始着手制定统一的色彩表示方法。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,最终于1931年发布了第一个版本的CIE色度图。此后,CIE不断更新和完善色度图,使其更加准确和实用。目前,最新版本的CIE色度图已经发布到了第15版。

CIE色度图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种标准的、客观的颜色表示方法。通过使用CIE色度图,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设备、媒体和环境中进行准确的色彩描述和交流。同时,CIE色度图也为颜色科学、色彩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。

总结起来,CIE色度图的由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,它代表了人类对色彩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发展。作为一种科学的、实用的色彩表示方法,CIE色度图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色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