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酐达到900多,你可能是尿毒症的第三期!
在我国,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。其中,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。该病会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,最终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尿毒症。而肌酐则是反映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。那么,肌酐达到900多时,是尿毒症的哪一期呢?
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尿毒症。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的终末阶段,此时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尿液来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过多的水分。由于身体内环境的严重紊乱,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,如高血压、贫血、营养不良等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甚至危及生命。
其次,肌酐是什么?肌酐是一种肌肉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,通过尿液排出体外。正常情况下,血液中的肌酐会被肾脏过滤并排出体外,因此,尿液中肌酐含量的变化可以间接反映肾脏功能的状况。当肌酐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,就意味着肾脏可能存在问题。
那么,肌酐达到900多时,说明什么呢?一般来说,根据国际通用的肾功能分期标准,尿毒症分为4期。第一期的特点是轻度肾功能不全,肌酐在897-133μmol/L之间;第二期的特点是肾功能显著受损,肌酐在133-265μmol/L之间;第三期的特点是肾功能进一步恶化,肌酐在265-350μmol/L之间;第四期的特点是肾功能衰竭,肌酐大于350μmol/L。
所以,当肌酐达到900多时,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处于第三期,即肾功能显著受损。这时,患者需要及时就医,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,以延缓疾病的进展,降低尿毒症的风险。
总的来说,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,其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。定期体检,关注肌酐等肾功能指标的变化,一旦发现问题,应及时就医,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,以保护肾脏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。